林学院(林业科学研究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业科学研究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历史最悠久和具有传统优势的学院之一,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森林组。1999年,同处在杨凌的原西北林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和西北农业大学秦巴研究中心相关学科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业科学研究院)。历经90年的建设,已发展为涵盖农学、工学2个学科门类,学士、硕士和博士多层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7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31人(二级教授4人,三级教授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88人;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106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陕西省引进人才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林业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初步构建起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林学、森林保护、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和智慧林业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林学、森林保护、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林产化工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林学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22个分室)、9个科研实验室、1个实训中心、1个植物工厂、1个数字林业实验室、30个本科实践教学基地。设有林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林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森林培育、森林保护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林木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西部森林生物灾害治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西北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国家林业草原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草原花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草原元宝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林业综合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林业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秦岭研究院、国家“985”工程“西北森林生态系统保育与经营科技创新平台等14个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科技创新平台,拥有花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和漆树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现有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清涧(大荔)红枣试验示范站、凤县(韩城)花椒试验示范站、镇安板栗试验示范站、安康北亚热带经济林果树试验示范站、新疆昌吉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南疆经济林果示范基地)),渭北核桃(陇县、黄龙)试验示范基地、扶风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以及渭河试验站,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承办的核心期刊《西北林学院学报》和主办的《陕西林业科技》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院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也纳农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佛莱堡大学、东芬兰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瑞典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东京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西班牙莱里达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是欧洲林学硕士在亚洲唯一的合作大学,是亚太森林组织(APFNet)成员。开展本科生赴海外访学,支持学生选修海外优质网络课程,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研究生留学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以及亚太森林奖学金项目,开设硕、博留学生学位教育。托管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仲研究所2个国际合作平台。
“十三五”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科技支撑类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40余项,累计到位经费近1.8亿元。累计获奖成果16项,发表论文1400余篇,出版著作32部,授权专利120项,通过省级及以上良种审定34个(含国家良种审定6个、国家良种认定1个),制订各类标准15项。在抗旱造林技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修复、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林木菌根与抗逆性、重大森林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杨树、油松、核桃、板栗、红枣、花椒、杜仲、元宝枫、仁用杏等林木良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居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时期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新农科”建设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统筹抓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